• 88BIFA

    公司新闻 | 猪丹毒专栏之猪丹毒死灰复燃,你了解多少?

    时间 :2018/7/17 15:05:10点击 :498编辑:集团策划部

    近几年,猪丹毒死灰复燃,不断有猪场爆发该病。今年疫情更多于往年,据《农财宝典畜牧版》记者陈有柏报道,自春节后,猪丹毒的发病场就开始增多。目前,华南五省以及湖北、江苏、山东等省份出现猪丹毒的情况较多,严重地区发病猪场高达30%。今年夏季,全国普遍多雨,更增加了猪丹毒的防控难度。针对猪丹毒防控,本文阐述如下。

    1.jpg

    猪丹毒疫病造成的猪只死亡

    Part1病原特性

    猪丹毒(SE)是由红斑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俗称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高热、急性败血症、皮肤疹块(亚急性)、慢性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或心内膜炎与皮肤坏死(慢性)。人也可感染,称为类丹毒。本病呈世界性分布。

    2.jpg

    猪丹毒杆菌能耐干燥,动物组织中的猪丹毒杆菌在各种条件下能够存活几个月,在冻肉、腐败的尸体、干燥的血液及鱼粉中长期存活,对盐腌、酸浸、烟熏有较强的抵抗力。能够在腌制烟熏的火腿中存活几个月。猪丹毒杆菌容易被普通消毒剂、热(60℃,15min)、γ射线杀死。如1%-2%氢氧化钠、1%漂白粉、5%石灰乳、2%福尔马林等均能很快杀死。猪丹毒杆菌的耐酸性较强,猪胃酸不能杀死,可经胃而进入肠道而感染。

    猪丹毒杆菌对青霉素、四环素敏感,对多粘菌素B、新霉素、卡那霉素不敏感。

    Part2动物易感性、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3月龄以上的猪只易感染本病,尤其是3-12月龄猪只易感、夏季高温高湿环境下更易感。

    最重要的带菌者是猪,带菌猪可以通过粪便和鼻分泌物排出猪丹毒杆菌。感染急性猪丹毒的猪随粪尿、唾液、鼻分泌物排出大量的猪丹毒杆菌。约有35-50%的健康猪的扁桃体和淋巴组织中存在此菌,50多种哺乳动物、半数的啮齿类动物及30多种野鸟中分离到该菌。弱碱性土壤适宜猪丹毒杆菌存活,污染的土壤在猪丹毒的流行病学上有重要意义。当不利因素降低猪抵抗力时,即使没有从场外传入猪丹毒杆菌,也可能发生猪丹毒,这就是内源性感染。

    猪丹毒杆菌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侵入机体,吞食污染的食物和饮水是引起感染的一种主要方式,通过消化道感染(口鼻),另外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显性伤口)及蚊虫叮咬传播。

    Part3其它影响因素

    寄生虫感染可增加猪丹毒的严重性;黄曲霉素引起的隐性中毒也可增加猪对急性SE的感染性,并且也干扰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力的产生;有业内专家指出,蓝耳、猪瘟等疾病造成的皮肤出血(隐性伤口)也会增加猪只对本病的易感性。环境和应激因素如营养、湿度、亚健康,特别是这些因素突然改变时,都可能引起SE。

    具体诱因如下:①圈舍肮脏潮湿;②饲料湿喂,尤其是如果使用了奶类副产品,会促进病原的繁殖;③饮水系统遭病原污染;④摄入粪便;⑤猪只转移、混群造成应激、伤口;⑥温度突变、夏季高温;⑦突然更换日粮;⑧连续生产,不空舍消毒;⑨霉菌毒素超标;⑩病毒感染,尤其是繁殖呼吸综合症和流感;?栖息区垫有稻草的猪舍更易发生,因为丹毒杆菌可在稻草(猪粪)中存活。

    Part4临床症状

    猪丹毒杆菌血清1型(通常是1a型)和2型比较常见,1a型主要来自于急性败血性病例,2型主要来自于疹块型、关节炎病例。不常见的血清型(3-26型和N型)对猪的毒力都比较弱。

    SE的临床症状通常可分为3类: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急性败血型:流行初期,一头或数头猪,无症状突然死亡;随后猪群中有的猪只表现为体温升高,高热稽留,40℃-42℃,甚至更高,体温高的病猪可能表现出颤抖的症状;食欲或完全废绝,有的呕吐,生长猪和老龄猪粪便干燥,而保育猪表现为腹泻;严重的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加快;走路时,表现僵硬,如踩高跷状;皮肤成片暗红色或遍及全身,尤其是耳根、背、腹和四肢最为明显,俗称“大红袍”,过去往往误诊为猪瘟。

    3.jpg

    大红袍症状

    败血型并发疹块型的,可在胸、腹、四肢内侧、耳、颈、背部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菱形疹块病灶(俗称打火印),指压红色暂时消退(特征性皮肤病变)。剖检可见脾脏肿大,呈樱桃红色;肾脏淤血肿大,呈暗红色,有“大红肾”之称,切面皮质有出血点;肺脏淤血水肿;心内外膜有出血点;胃底及幽门部黏膜弥漫性出血,十二指肠及空肠前段黏膜出血性炎症。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治愈后,皮肤坏死、脱落。病程3-4d,病死率可达80%左右。

    4.jpg

    打火印

    5.jpg

    脾脏肿大

    6.jpg

    大红肾

    亚急性疹块型:以皮肤上出现疹块为特征,在背、胸、颈、腹侧及四肢的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疹块,有方形、菱形、或不规则形,或融合连成一大片,疹块部稍凸起皮肤表面,初期指压褪色,后期淤血、蓝紫色、指压不褪色。随着疹块出现,体温下降,病势减轻,数天后疹块逐渐消退,凸起部渐下陷,最后形成干痂,表面脱落而自愈。良性经过,此型病程约10-12天,死亡率低。个别病例也有转为急性或慢性的。

    慢性型:①慢性心内膜炎:消瘦、贫血,体弱无力,不爱走动,驱赶跑动时呼吸困难,听诊时心跳加快,心律不齐,亢进,有杂音;很难治愈,通常由于心脏麻痹而突然倒地死亡。剖检常见心脏房室瓣有疣状心内膜炎,瓣膜上有灰白色增生物,呈菜花状。②慢性关节炎:主要侵害四肢关节,表现为关节肿大,关节囊增厚,在关节腔内有纤维素渗出物,初热痛,行走步态僵硬,疼痛、跛行,喜卧,甚至不能行走和站立,食欲也时好时坏,生长发育迟缓。③皮肤坏死:肩部、背部皮肤发生坏死,皮肤发黑变成较硬厚痂,和皮下组织分离,犹如南方遮雨的破蓑衣一样,覆盖于背部,2-3个月脱落留下无毛色淡的疤痕。有时见到病猪的耳壳、尾巴末梢、蹄壳发生坏死脱落。如有继发感染,则病情复杂,病程延长。

    Part5诊断及防控

    临床和细菌学检查是诊断急性SE最可靠的手段,急性SE在临床上往往很难与其他败血症相区别。但是,如果进行综合考虑,以下方面可作为参考:①一个猪群没有发病前兆,突然死亡几头猪,体温高,四肢僵硬;②多发于炎热多雨的夏季,3-6月龄生长猪多发;③急性表现高热稽留,皮肤潮红,病变脾肿大,呈樱桃红色,肾淤血、肿大,大红肾,胃底部弥漫性出血,十二指肠、空肠出血性肠炎;④亚急型,背、胸、腹、四肢等处皮肤,凸出皮肤的菱形疹块;⑤慢性表现为心膜炎、关节炎和皮肤坏死型;⑥青霉素治疗效果好。

    猪丹毒的预防:

    1、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圈舍干燥,全进全出,定期消毒,减少应激因素。

    2、免疫接种:

    虽然抗生素尤其是青霉素对本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仅靠抗生素治疗,本病容易复发,且开始治疗时可能已造成一定的无法挽回的损失,另针对猪丹毒杆菌1a型对抗生素易产生耐药性,故针对本病,猪场应进行有效的免疫接种;

    猪丹毒的潜伏期1-12天,若在潜伏期使用猪丹毒活苗,会提前激发本病的爆发,且随后的抗生素治疗,也会使活苗的免疫效果丧失;而灭活苗免疫则不受抗生素的影响,常规免疫及紧急接种均可,故推荐猪场使用猪丹毒灭活苗进行常规免疫接种。

    发生猪丹毒后的措施:

    1、将病猪立即隔离。

    2、猪舍、饲槽、饲喂用具及环境进行消毒;猪粪及废弃物等集中堆肥;病死的猪及内脏器官等应深埋或无害化处理。

    3、治疗: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抗生素疗法:青霉素是治疗猪丹毒的首选抗生素,大剂量肌肉注射,每日肌注2-3次(半衰期6小时)。经验指出,经过治疗后,病猪体温下降,食欲和精神好转时,仍须继续再注射2-3次,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或转为慢性。群体添加阿莫西林10天左右好转,为防复发,建议加药15-20天。

    4、加强个人防护,屠宰、解剖及检验人员应加强防护工作,免受猪丹毒杆菌的感染。

                           (88BIFA生物  郭海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