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BIFA

    经典品读汇 | 《猪病学》第11版之“经典猪瘟”篇(上)

    时间 :2019/7/1 13:57:51点击 :564编辑:集团策划部

    经典1 (1).jpg

    背景

    经典猪瘟(CSF,曾被称为“猪霍乱”,是一种世界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入OIE疾病名录。19世纪早期就有关于CSF临床爆发的报道(Fuchs 1968; Kernkamp 1961; USDA 1889), 在1903年CSF被认定为病毒病(Wise 1981),野猪和家猪是CSFV唯一的自然宿主。CSFV流行于欧洲东部、亚州东南部、中美洲及南美洲某些地区。尽管欧洲中部地区已将CSFV从家猪和野猪中根除,但仍在欧洲东部某些野猪群中流行,这些地区的农场仍面临再次感染的风险。

    经典1 (2).jpg

    病原学

    CSFV是一种具有抗原和遗传多样性、但相对稳定的RNA病毒。这被众多学者在培养细胞和猪身上经实验证实(Vanderhallen et al. 1999),也经对野外一个爆发CSF超过4年的野猪群的分泌物研究证实(Goller et al. 2016; Simon et al. 2013),不同毒株之间可能会发生重组(He et al. 2007)。CSFV不同毒株间的抗原变异可通过单克隆抗体进行鉴别,采用基于针对E2和Ern 糖蛋白的两种单克隆抗体鉴定了21种抗原病毒类型(Kosmidou et al. 1995) 。

    鉴定新分离CSFV株已有标准化程序,包括基因组测序、构建进化树及基因组分类等。通常通过测定病毒基因组的3′端聚合酶基因(NS5B)、5′非翻译区 (NTR)的150个核苷酸及编码E2蛋白的190个核苷酸序列进行鉴定。基因型的分类主要依据E2糖蛋白,因为该基因序列被公布的数据很多。

    CSFV主要有3大基因型(Lowings et al. 1996),每个型有3-4个亚型(1.1, 1.2, 1.3; 2.1, 2.2, 2.3; 3.1, 3.2, 3.3, 3.4) (Paton et al. 2000)。通过系统进化树分析,基因型和地理区域有关(Greiser‐Wilke et al. 2000)。基因1群分离自南美(Pereda et al. 2005) 和俄罗斯 (Vlasova et al. 2003)。基因2群主要分离自欧洲西部、中部及东部(Blome et al. 2010)和亚洲一些国家(Blacksell et al. 2004; Kamakawa et al. 2006; Pan et al. 2005);最近在哥伦比亚和南美有很多2群的分离报道(Garrido Haro et al. 2018)。基因3群仅限于亚洲地区(Parchariyanon et al. 2000)。病毒基因型的全球分布概况已有概括描述(Beer et al. 2015 ),在位于德国汉诺威的欧盟CSFV参考实验室开发了一个网上访问数据库,该数据库可用来确定以前未感染地区CSFV的传染源(Postel et al. 2016b)。

    流行病学

    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及西欧地区的家猪群尚无感染CSFV 的报道(Beer et al. 2015)。在南美的智利、乌拉圭已经宣布根除CSF。阿根廷从1999年至今没有爆发过,并在2004年停止猪瘟疫苗免疫(Vargas Terán et al. 2004)。中美洲及南美大部分地区继续通过疫苗免疫来控制疾病爆发(Morilla and Carvajal 2002)。CSF仍然在亚洲流行(Luo et al. 2014; Roychoudhury et al. 2014)。尽管在非洲的流行情况还不明确,但在马达加斯加和南非已经有相关报道 (Sandvik et al. 2005)。

    CSFV卷土重来一直是个风险,近几年,一些以前没有CSF的地区已经遭受入侵。比如在古巴,CSF消失20年后于1993年重新出现。加勒比地区对发病猪群进行了销毁,但仍不断出现新感染,政府不得不采取疫苗免疫措施进行控制(Frias‐Lepoureau 2002; Pereda et al. 2005)。

    在自然环境中,CSFV主要通过与被感染家猪或者野猪,直接或间接通过口-鼻接触方式,或者直接摄入被污染的饲料进行传播(Edwards 2000; Fritzemeier et al. 2000; Weesendorp et al. 2011) 。在精加工单元和养猪场较少的地区,感染猪只的运输和引进是疫病传播和爆发的主要原因(Ribbens et al. 2004) 。

    在实验条件下,空气传播已经被证实 (Weesendorp et al. 2009),至少在封闭环境下,空气传播加剧了病毒快速传播(Weesendorp et al. 2014)。

    通过精液可能是荷兰CSFV传播的主要途径(Hennecken et al. 2000)。被感染的野猪精液中存在病毒,且病毒可能通过人工授精的方式进行传播(de Smit et al. 1999; Floegel et al. 2000)。啮齿类动物,还有狗和猫被认为是机械传播的媒介,但实验条件下并不传播 CSFV(Dewulf et al. 2001a) 。因此在疫病爆发时,将该区域的宠物安乐死并不合理,只要禁止它们离开疫区就行了。

    当猪场生物安全较差时,CSFV可以通过人员进行传播,例如参观人员进入生产区时没有更换猪场提供的防护服及靴子等(Elbers et al. 2001)。但是,如果采取了基本的卫生措施,通过这种方式传播的风险将会降低。运输工具(卡车、拖车、汽车)能远距离携带被病毒污染的粪尿。根据运输时的温度和时间,CSFV可以在粪尿中存活几小时到几天不等,因此又增加了间接污染的风险(Weesendorp et al. 2008) 。

    在一个地区用定量的方法研究CSFV在动物和猪群内传播备受关注。该方法目的之一是确定影响传播速度的生物和人口因素(Klinkenberg et al. 2002) 。实验证明,毒株间的毒力能影响病毒传播动力学(Durand et al. 2009)。感染高致病性毒株的猪在整个感染期从分泌物和排泄物中排除的病毒量要明显高于感染中等或低毒力的猪,但接种中等毒力的毒株引起的慢性感染是例外。在整个感染期,由于长时间持续排毒,大量病毒随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研究表明,慢性感染CSFV的猪在传播过程中起重要传播作用。此外,这些排毒数据在区分不同毒株及临床感染表现的建模中具有重要作用(Weesendorp et al. 2011)。预测疫情发展的数学模型可给决策提供指导以控制疫情。在荷兰(Horst et al. 1999) 和比利时(Mintiens et al. 2003),这些模型已被创建并用于数据测试。最近,传统控制措施的评价结果,比如疫前扑杀和行动限制,已经表明在成功控制CSF中,行动限制比扑杀更有效(Thulke et al. 2011)。

    关于CSFV的生存及灭活条件已经有相关详细描述(Edwards 2000)。作为典型的囊膜病毒,CSFV 可以被有机溶剂(或者氯仿)及表面活性剂灭活。氢氧化钠(2%)被认为是对受污染猪舍的最佳消毒剂。

    CSFV为囊膜病毒,在某些条件下(低温、潮湿、富蛋白,就像在肉中)能存活很长时间。在液态20℃(68℉) 条件下可存活2周,4℃(39℉)可存活6周以上。CSFV在pH 5-10的环境中相对稳定。在pH < 5的环境中失活速度与温度有关。不同毒株对热和pH的稳定性不同,但主要依赖于灭活的介质。例如,60℃(140℉)灭活10分钟可使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完全丧失,但在68℃去纤维蛋白血液(154℉)中至少可以存活30分钟。鼻腔接种强毒及中等毒力的CSFV,病毒在猪粪和尿液中的活性与储存温度呈负相关,平均半衰期分别为5℃(41℉) 2-4天,30℃(86℉)1-3小时。来源于粪便的病毒存活时间有明显差异,但来源于尿液中的没有差别(Weesendorp et al. 2008)。因此,很难对环境中的 CSFV 存活情况建立统一标准。

    声明:本翻译文档仅用于学术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Peter D. Kirkland, Marie‐Frédérique Le Potier, and Deborah Finlaison(著)

             李明明  郭海荣(译)/徐大为(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