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动物其实比“野味”更健康、安全、美味!一定要给消费者看看
核心提示:人们对养殖业存在一些误解。提到养殖业,许多人的第一印象是用“激素”、“抗生素”喂养的动物,因此觉得养殖的动物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来源:果壳网
“野生XX”真比养殖的更健康、安全、美味?别害人了!
野味v.s.养殖:口感、营养、安全大比拼
流言:动物还是要吃野生的好,养殖的无论口感还是营养都比不上野生的。野味(野生动物制成的食品)味道鲜美、口感好,营养价值也更高: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含量高……
真相:野生动物的肉类与养殖的确实有差异,但哪种口感更好,很大程度受进食者主观感受的影响,不能说哪种更好。而且,口感也不决定营养价值。就算偏好野生动物的口感,不在乎营养价值,野生动物带来的健康风险却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点。
口感好,不代表营养价值高
野生动物跟养殖动物的口感确实存在差异。野生动物在野外为活下去疲于奔命,因此肌纤维发达,脂肪含量少,口感更筋道。而养殖的动物由于缺少一个让它们不停奔跑的环境,因此肌肉中脂肪含量会比野生动物要高,口感也偏向细腻、柔软,而且现代养殖实际上也是一个不断筛选培育更符合人们偏好的肉类的过程。但是,哪种口感更好,取决进食者的主观感受,很难说野生动物的口感就比养殖动物要好。
被误读的养殖业
青睐野生动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对养殖业的一些误解。提到养殖业,许多人的第一印象是用“激素”、“抗生素”喂养的动物,因此觉得养殖的动物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提到养殖业与激素,首当其冲的就是水产养殖和鸡肉。最早称水产养殖采用避孕药的是1998年的一篇报道称:重庆一养殖户向记者报料,其在黄鳝饲料中添加避孕药,使黄鳝长得又肥又大。事实上,黄鳝是一种具性逆转特性的生物,雄性体型较大,而避孕药大部分为雌激素,黄鳝摄入雌激素后会转为雌性,这毫无疑问是件得不偿失的事。后来又演变出“避孕药养虾”,“避孕药养蟹”之类的谣言。但真实情况是,虾蟹对激素水平极其敏感,若喂食避孕药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大面积死亡。养殖户不太可能做这种提高成本减少收益的事。
至于“激素养殖”导致儿童性早熟的问题,同样是个谣言。以鸡为例,现在我们吃的肉鸡正是通过无数次的杂交育种和极为严格的饲养方法带来的产物,肉鸡的品种就决定了其极快的生长速度,无需激素助长。根据2005年修订的《商品肉鸡生产技术规程》,肉鸡在6周龄(42天)的体重指标为2.42千克,这个行业标准在许多消费者眼里似乎是有点疯狂,但这是科技带来的实惠,否则,我们会处在一个只有少数人能吃得起鸡肉的社会。
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和《兽药管理条例》更是明文禁止使用激素饲养,因此,在正规合法的养殖场,所谓的“激素养殖”存在的可能性很小。
但是我们人工饲养的动物还有个问题,那就是抗生素残留。不过,要谈抗生素残留的安全问题,必须要看其残留剂量。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第235号公告》,其中详细规定了各种兽药在养殖动物身上的安全残留标准,只要在规定限量以内,就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合理利用,保护生态
食用野生动物的问题不仅仅在于“食品安全”的问题上,更重要的一点在于生态保护上,虽然地球上每年都有因为不能适应环境而灭绝的动物,但是,更多野生动物是由于人类捕杀而濒临灭绝,今天的野味,也许明天就成为了博物馆里的拉丁文名字。
结语:野生动物在营养价值方面并不比养殖动物更高,反而有较高的食用风险,而养殖的动物在兽药残留标准下是可以放心食用的,因此,个人认为与其冒健康风险去破坏生态,还不如选择更安全廉价的养殖动物。
链接:88BIFA股份进军品牌肉市场
“不唯土,不唯野,有标准,可量产,通过基因育种技术改善猪肉口感,通过饲料配方提升猪肉风味,这才是现代化品牌肉的方向。”——资深行业媒体人
“很瘦,风都能吹倒,为保持身材很少吃猪肉,后来发现专挑肥肉吃,说吃的感觉怎么不腻,很滑很嫩,有豆腐脑的感觉。”——女生
“这个猪肉确实好,嫩,鲜美,银行朋友反馈都非常好”——公司高管
“因为开会,去食堂晚了,发现猪蹄黄豆只有黄豆,没有猪蹄了。全部被我们工人吃光了,非常非常受欢迎,居然猪蹄能这么好吃”——工人
“肥而不腻,鲜而不闷,让人找到故乡的感觉。”——媒体记者
5月26日,88BIFA股份谋划已久的品牌猪肉”拾分味道“正式面世,来自全国的100多位专家、行业大佬、证券机构人士和媒体记者参加了内部品鉴会。
88BIFA的“拾分味道”的猪源由该公司育种专家以国外优质种猪培育而来,与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利用土猪打造品牌肉的路线大相径庭。2015年,该公司计划提供3000头优质猪,但仅供朋友圈内部以优惠价推广,未来时机成熟或大量上市。